第十一章 中医养生学

Z掌握:
1、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 P195
(1) 整体观:按照中医理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应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另一方面是指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而应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2) 恒动观念: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治疗疾病,主要是纠正阴阳平衡。
2、中医理论的主要学说
(1) 精气学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气可养人,亦可伤人。人体生病,是因为感受邪气,气的升降出入失调也可致病。
(2) 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交互作用有: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中医采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而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4) 藏相学说: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
(5) 气血精津学说:气、血、精、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6) 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7) 中医病因学说: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灶火)和疬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继发病因,包括痰饮、淤血等;其他病因还有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等。
3、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见第2题)
4、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见第2题)
5、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见第2题)
6、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见第2题)
7、中医诊断的方法 P197
主要通过“四诊”,即望、闻、问、切,获取病情资料,进而以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辨别和综合,明确病症。
8、辨证施治的主要内容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有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临床常用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9、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种类
(1)中药
(2)针灸
(3)推拿按摩
(4)拔罐
(5)气功
(6)食疗
10、食疗的概念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1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P201
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保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
12、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
(1)精神养生:清静养神,立志养德,修身养性、开朗乐观,调摄情绪
(2)起居作息养生:和谐自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3)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目的在于补精益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抗衰延寿。
(4)房事养生
(5)运动养生: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运动养生。
(6)娱乐养生
(7)针灸按摩保健养生
针刺保健:用毫针刺激一定的穴位,运动迎、随、补、泻的手法以激发经气,使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旺盛起来,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保健灸法: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
推拿按摩:是运用手和手指按摩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作用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平衡阴阳。
(8)药物养生:用之得当可补虚、泻实,调整营养,固护先天、后天,从而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应用原则: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辨证进补;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用药宜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