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l00%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形成这种变动趋势的主要原因是:①女性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与此相应的工资率普遍提高;②制度劳动时间缩短,灵活工时制度普遍推行;③人口出生率下降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④科学技术进步对产业技术状况、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保障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善和推广。
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劳动力需求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这是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
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一劳动能力。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
第三,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工资形式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一)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1.工资率
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根据单位时间的标准不同,可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受到三个主要因素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是经过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计算公式: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根据计算的时间单位的不同,计时工资的具体形式有:
(1)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2)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
(3)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
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计算公式如下: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两种工资形式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
(二)福利
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的支付方式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其二为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福利具有以下特征: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